當年大學畢業之時,我曾一口氣買了一百多條油畫顏料,本想全力投入油畫創作,但半年後,我卻發現水墨畫更值得探索。
1982年初,在恩師陳景容教授的引薦下,開始在土城林振龍先生的「瓷揚窑」玩土,這是我第一次碰觸陶瓷。
今天,當我站在鶯歌陶瓷博物館一樓陽光展廳,面對一百多件自己的作品時,真是喜出望外、一直不敢相信,自己是怎麽做到的! 回憶當時在師大求學,並沒有陶藝課程。 囙此,陶瓷這種媒材,對我而言,是在畢業後才發現的,一切從頭開始。 幾番思索,令人不得不讚歎人類的「潜能無限」。 只要你保有一顆純真的心,不斷自我探索,不停的想、不斷的做,你會感受到體內有股巨大的「能量」,源源不絕的釋放出來。 人類歷史的諸多發現、發明與創造,就是肇因於自我潜能的開發,它是人類文明的原動力。
「書蟲趴趴走」陶瓷作品所呈現的是我個人對於臺灣這塊土地,及其人、事、物的體驗
與感受; 有自然生態、社會政治、文化教育。 所探索的是:
1.文學與藝術的關係,用現代藝術觀念重新詮釋古文學(詩經、楚辭、唐詩、史記、資治通鑒、唐詩與宋詞),古今對話、跨越時空,試圖挖掘「生命的本質」,諸如:男女情愛、自然生態、政治箴砭等。
2.文字符號與影像、影像的對話與消長,思考當代資訊媒體,如:電視與電腦巨大的傳播與複製能力,後現代社會如何處理古今文字符號與影像、影像間的問題。
3.非實用性與繪畫性的表現,強調陶瓷本身的獨立性與純粹性,跳脫實用性,並適度加入繪畫性。
4.多媒材的結合,以陶瓷為主體,結合宣紙、布、馬賽克、不銹鋼、木頭、玻璃、燈光、電視以及現成物,如:三寸金蓮、水族箱等不同媒材。 同時也將水墨、書法、篆刻、版畫(包括絹印及木刻)、雕塑、裝置等表現方法,强應用於陶土上。
5.從平面到立體,加入「生活空間」要素,不但有視覺、聽覺、觸覺,還加入光的感受,藉以增强觀眾的參與感。 生命是有限的,但如何化「有限」為「無限」,其關鍵就在於「創造」,唯有創造才能讓生命化為永恒; 而創造的根源就在於
「探索自我、潜能激發」。 我何其幸運,在玩陶的過程中,發現了「自己」也發現了「人」的諸多可能。 最後,我要感謝三峽.大埔「阿民陶坊」王棕民先生的協助,因為他才有這一次的展出,我門將近有一年的時光在一起工作,從白天到晚上,直至深夜,其中點點滴滴、刻骨銘心,真令人難以忘懷。 我也要感謝前美國文化中心資深專員黃敏裕先生,義務協助英譯,使本書增色不少。